好的,我帮你将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新庄发电厂,又称503地下战备电厂或503战备电站,是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工业设施。自1975年投入运行,直到2007年停止生产,这座电厂共为攀枝花地区提供了长达32年的电力支持。如果新庄发电厂建成于现代,可能不会引起太多人关注,但它诞生于国家环境异常严峻的年代,并承担着重要的备战任务,因此其存在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50年代初,地质勘探队在盐边县发现了规模庞大的铁矿床,随后将该矿区命名为攀枝花矿区。然而,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极其落后,矿区的开发利用面临巨大困难。到了60年代,中央政府将攀枝花矿区定位为工业备战基地,专门成立了攀枝花特区以推进开发建设。出于安全保密的需要,外界称其为渡口市。1965年,在伟人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建设大军迅速涌入攀枝花特区,三线建设的宏大战役由此拉开序幕。
展开剩余80%攀钢公司、水泥厂和矿区等重点工程相继启动,区域对电力的需求迅速攀升。为解决紧缺的电力供应,相关部门随即启动发电项目。原本计划建设一座水力发电站,但鉴于水电厂建设周期较长,无法满足当前急迫需求,遂决定优先建设火力发电厂。恰好攀枝花特区煤炭资源丰富,火电厂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1966年,肩负备战使命的火力发电厂在渡口市玉泉区平江公社新庄大队正式开工。
因位于新庄大队,该厂被命名为新庄发电厂,是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出于保密考虑,厂区代号定为503。火力发电厂的勘察工作由水利部西南设计院负责,国家建委第五土石方公司承担施工任务。为了备战需求,503电厂的选址极为隐蔽,周围山峰海拔均超过700米,主要建筑藏身于山体深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设计不仅能有效避免敌机的高空侦察,甚至从山顶用肉眼也难以察觉其踪迹。
整个厂区建造在山体内部,深度达220米,最长跨度24米,地下洞穴总长度约3700米,总面积达到22400平方米。所有溶洞均为人工开凿,为此挖掘了多达36万立方米的岩石。由于缺乏现代基建设备和盾构机,这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几乎全部靠人力完成,充分体现了当年建设者们的艰辛与坚韧。
溶洞设计贯通,拥有三个洞口,每个洞口均配备一台发电机组。通常两台机组同时运行,一台作为备用。此设计主要考虑备战需要,若遭敌机轰炸摧毁两台机组,剩下的一台仍能继续为各大厂矿区输送电力。虽然当年处于备战状态,但该发电厂从未遭受敌机轰炸,在武斗期间曾被反动派破坏,影响了施工进度。至于武斗结束后,造反派的结局如何,则无从得知。
地面上有一栋外观看似普通操作间的建筑,实际上是原料填充间。该建筑内部设有一个拱形漏斗,煤炭通过漏斗自动进入输送管道,流入地下的储煤仓。烧炉工则从储煤仓取煤供火炉使用。虽然程序看似简单,但设计团队为确保运行顺畅曾反复斟酌。2007年发电厂停产后,地面上的三个漏斗也停止使用。出于安全考虑,三个漏斗均被钢铁网封闭,游客仍可透过漏斗口窥见地下溶洞的壮观景象。
排烟孔的设计尤为隐蔽,距离溶洞至少有300米,且位于溶洞地表的最高点。这样的布局不仅迷惑敌对势力的侦察,还有效保护了电厂的核心设施,堪称双赢。若非厂内工作人员,很难理解为何半山腰上的烟囱不断冒烟,显得十分神秘。
三台发电机组各具5万千瓦功率,两台同时运行可提供10万千瓦的电力,基本满足当时渡口市的电力需求。自2007年停产后,所有机组均被封存,目前仅开放一台供游客参观。溶洞内部划分为化学洞、电气洞、气机洞和锅炉洞等功能区域,这些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现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
经过三十年的运行,设备逐渐老化,加之能耗较大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进入21世纪后电厂开始间断运作。随着金沙水电站的投产,这座我国唯一的地下发电厂终于完成了使命,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503电厂虽是攀枝花众多三线工业设施中的一员,服务期限只有32年,但其为三线建设和攀枝花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它安静地隐退,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老员工,让503电厂安度晚年。
本文属记事性文章,旨在见物说物、抒发所思,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海涵。感谢各位耐心阅读,期待收到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原创内容,严禁抄袭。
---
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需要调整风格或细节吗?
发布于:天津市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