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 李邦军 罗宝
【人物名片】
杨梅,女,天长市广陵街道天福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滁州好人”等荣誉称号。
【人物寄语】
社区工作无小事,件件关乎百姓冷暖、喜怒哀乐,要做好社区工作,就要将群众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
翻开杨梅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载的并非数字,而是社区里那些最让她牵挂、最需要搭把手的“小事”。哪家老人独居,哪户孩子留守,谁家生活困难,谁最近遇上了“坎儿”……桩桩件件,都装在她心里,落在笔尖上。
居民大海(化名)做完食道肿瘤手术,身体虚弱,却和老伴住在临时搭建的简陋棚屋里,原来是和儿子儿媳闹了矛盾。杨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次次上门劝说。
起初几次吃了闭门羹。儿媳隔着门缝,语气生硬:“杨书记,清官难断家务事,您就别操心了。”杨梅没有气馁,站在门外耐心劝说:“大海刚动完大手术,天气这么热,棚屋又闷又潮,伤口感染了怎么办?咱不说别的,就为了老人的身体,先把人接回来照顾,有什么矛盾之后再慢慢化解。”
人心都是肉长的,儿媳心软了,将公婆接回了家。杨梅并未就此停下,她又按照相关政策马不停蹄跑街道、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跑房管部门争取公租房。当大海夫妇搬进明亮的公租房,拉着杨梅的手热泪盈眶地说:“杨书记,太谢谢你了!”
杨梅深知,社区这么大,光靠她一人惦记,力量终究有限。她心里又盘算起新计划:“要盘活社区里的能人,联结社会资源。”
杨梅发现居民王恒君一直热心公益,街坊邻居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王大能”,便主动邀请她和社区一起为大家做事。
光有能人还不够,场地和资金也是难题。杨梅翻着通讯录一个个打电话联系,最终争取到3万余元爱心款。于是,“王大能工作室”在小区里热热闹闹地开张了。
工作室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收集社情民意,并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健康义诊、假期课堂、爱心义剪、便民磨刀等服务,把贴心事送到群众家门口。
她还牵头组建“大拇指”邻里党员互助志愿服务队,成立24个邻里互助小组,常态化实施6个“幸福有邻”小区睦邻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与邻有爱”趣味运动会、“与邻相约”新春游园会、“有话邻说”楼栋茶话会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几年下来,240多场活动办得红红火火,50多起纠纷在欢声笑语与真诚沟通中得以化解,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次。她负责的“蒲公英”志愿服务队更获评“全国学雷锋‘四个100’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需求先于一切、群众困难急于一切。”当选天长市人大代表后,杨梅走访更勤了,记下的民情也更细致了。路面坑洼、燃气不通、校门口车多危险……她把群众的“槽点”变成一条条带着泥土气息的建议,推动解决了十多件民生难题。
最惊险的是前两年那场暴雨。天聚山庄周边道路改造抬高了地面,导致雨水倒灌,小区瞬间成了“池塘”,水深齐腰。杨梅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边组织居民自救,一边紧急联系蓝天救援队。
险情过后,她又添了新任务:“根治内涝!”她多次联系相关部门和专家跑现场,指着泡坏的墙根说:“您看,这隐患不除不行啊。”最终,小区被纳入内涝整治项目。看着施工队进场,居民们围过来感慨:“杨代表,谢谢你帮我们办了大实事。”
越是平凡处,越能见初心。杨梅用脚步丈量社区,用行动回应千家万户的期盼。孤寡老人舒展的眉头、邻里真诚的笑脸、困境家庭重燃的希望,便是这名社区工作者最朴素的初心和最温暖的答案。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