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良肉包、西葫芦鸡蛋包、蔬菜饼、麻辣烫、炒面……“食堂的饭菜好吃,量足。好多同学一开学就会吃胖。”马晓羡觉得,学校食堂菜肴美味的奥秘是——出自学生妈妈之手。
马晓羡就读的黑龙江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食堂有60多名员工,其中近半是该校学生家长。今年开学后,于7月刚办完健康证的新一批家长正式上岗,这些家长被工友们称为“妈妈员工”,她们不仅是食堂菜品制作员,更是安全员和监督员。学校食堂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作“妈妈食堂”。
食堂全景。受访者供图
“我在初中吃的是盒饭,卫生状况很差。”学生杨丽回忆。她曾在学校午餐的盒饭里吃出过红色的头发。然而,在她看来,这样的经历“还算好”,她的同学在盒饭里吃出钢丝,还有的吃出了绿色的虫子,之后一整个中午都没有胃口。
面对不好吃的午餐,马晓羡和同学们只能勉强吃一点,经常饿肚子。
杨丽升入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后,午餐有了改观。
杨丽介绍,每天的食谱都不尽相同。线上食堂系统的“一周食谱”显示,9月18日,学校准备了奥尔良肉包、西葫芦鸡蛋包、蔬菜饼等作为早餐。19日,早餐样式更换为猪肉白菜包、甘蓝鸡蛋包、玉米饼等。
“食堂能满足的口味很多,每半年会进行一次菜品调整。”学生杨丽说。食堂设置了专门的意见箱,学校也偶尔会发放问卷,征集同学们对食堂的建议。新校区食堂一开始仅有一个窗口,提供13元、15元两种饭菜,后来增设烤肉拌饭、麻辣烫、民族菜等窗口,到目前共约14个点餐窗口。食堂的热门美食——烤冷面,就是学生们在问卷中提议增加的。
到了午餐时间。受访者供图
马晓羡介绍,学校食堂有个公开的二维码。扫码后,学生、老师、家长通过线上食堂系统能看见学校食堂原料间、烹饪间、配餐间等6个区域的监控视频,并且页面还包括了一周食谱、食堂员工健康证、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近一周内有使用酵母的情况、菜品留样信息等。
据报道,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妈妈食堂”于2023年8月该校搬迁至新址时正式落地。当时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食堂扩大了面积,增设后厨空间,并划分洗消间、烹饪间、切配间等不同功能分间。此外,还招募部分学生家长成为员工。
记者了解到,不光在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截至今年8月,哈尔滨市有200余所学校推出“妈妈食堂”,“妈妈员工”已达900余名。
杨丽了解到,学校在食堂设置“家长驻厨”的机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部分陪读家长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的顾虑。
食堂早餐价格。受访者供图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妈妈员工”们的薪酬与食堂其他员工相同,也与当地相关工种的薪酬持平。记者在当地招聘网站上看到,当地学校、企业等内部大型食堂的配菜员、厨师等岗位月薪约为3000-4000元。“家长参与学校食堂工作和管理,既是‘打工人’,更是‘质检员’,还是‘自家人’,对食堂各环节工作的主动监督,是多方共赢的切实举措。”
“食堂的饭菜很好吃,分量也很足。阿姨们打菜从来不会手抖,好多同学一上学就会吃胖。”马晓羡把学校饭菜美味的奥秘归结于食堂妈妈们的爱。
不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也有学生评价,食堂餐品口味并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完美,也经常会发生口味偏咸或者偏淡的情况。
还有网友指出,对于学校配餐的监管措施应有监管部门、学校方面落实,引入“妈妈食堂”有将责任分摊至家长的嫌疑。另有网友评论,如果在校学生的食品安全、口味不得不由“血脉”来保证,侧面反映相关监管和法律方面仍存漏洞。
“给学生们做饭对食堂工作人员而言不是任务。他们是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马晓羡觉得,只有真心为学生,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
午餐有溜炒。受访者供图
海报设计:曹立媛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施怡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